清代鹿目田 壽山石 田黃 掘性鹿目田 隨形薄意印章 王作 #山奇藝術
- 寶聲 徐
- 2023年6月17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名稱:清代壽山石掘性鹿目田隨形薄意雕
作者: 王作 於清光緒30年刻
材質:鹿目田
尺寸: 寬4.2公分 高4.8公分 厚2公分 (取最大值)
重量: 70.9公克
介紹:
鹿目格,壽山石的一種,陳子奮《壽山石小志》有雲:“鹿目格產自杜陵坑附近之土內,為塊狀掘性石。黃而濃者,鮮艷若枇杷,暗則作紅醬如年糕。通靈細潤者,近似田黃,但無蘿蔔紋,且黃中泛紅,名鹿目黃,又號鹿目田,其價值亦不減於田黃。”壽山石各個石種中,田黃石作為“掘性石種”的代表,“一人得道雞犬升天”也帶動了其他掘性石種的市場價格。這其中就包括鹿目格石,其華貴美質幾不遜於田黃,又與田黃同為獨石,因此常有人呼為“鹿目田” ,珍貴程度僅次於田黃。
在2014年東南秋拍中,有二件鹿目格石作品引人側目,分別是林清卿、王雷霆的薄意作品, 其中,40號王雷霆的作品,以人民幣4.8萬起拍,落槌在人民幣23萬的高位;325號林清卿作品,僅人民幣3萬的起拍價,經過多位藏家數次交手,最終以人民幣46萬的高價落槌。 由此可知,上等的鹿目田石將比值於中等田黃。
這枚壽山石掘性鹿目田隨形薄意雕,作者是清代雕刻家王作,正面落款: “雲卷年峰集,風來萬壑開,甲辰二月 王作”, 底部刻” 四大五常” , 《千字文》中說:“蓋此身發,四大五常,恭惟鞠養,豈敢毀傷?”意思是說,每一個人的身體生命,都關係到四大五常,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給與的,自己是父母養育大的,自己將來也要擔負養育下一代的使命,怎能不愛惜自己的身體而使身體受到傷害呢?這段話的來由是儒家的傳統觀念。儒家認為“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豈敢毀傷?”人要具備四大五常,才能稱其為人。佛教認為:地、水、風、火是宇宙組成的四種基本物質。地以堅為性,能承載萬物;水以濕為性,能包容萬物;火以暖為性,能成熟萬物;風以動為性,能生長萬物。人身就由此四大組成,所以四大常作為人身的代稱。五常是指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,即仁愛、正義、禮讓、才智、誠信,是儒家的理論道德規範,不僅在過去規範著人們的行動,就是在今天仍具有借鑑的意義。
作者王作刻「四大五常」是有其正面意義,而甲辰年是光緒30年即西元1904年,迄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,尤其從其表面的皮殼、包漿,就可以明顯知道此鹿目田具有悠久的歷史,根本無需保養,只需在手中稍微盤玩,就呈現非常漂亮的寶光!鹿目田產量稀少,塊度亦不大,因此得之者亦多僅施以薄意以保留石材。這枚鹿目田色如蒸栗,凝靈潤澤,質地極佳,正面施薄意技法,刻以老松勁挺而立,蔥鬱茂密,老松樹旁有一秘境小屋,是遠離煩囂、安頓心靈的居所,用刀精湛老練,意境清幽恬然。整個作品佈局空靈,意境清雅,工藝與石質相得益彰,彌足珍貴。
Comments